
隋塔佛舍利
圣寿寺塔,始建于隋代,寺塔的来历还有一说:据说隋文帝杨坚和他的母亲出游印度,带回佛牙一枚。来到南五台,见这里山清水秀,便于参禅诵经,就在此建塔。这里终年香火旺盛,随文帝也常来此消夏避暑,参禅礼佛。
初唐时,太宗李世民的母亲每年也要来此朝拜几次。这样,南五台声名大振,成为佛教圣地之一。

安禅制毒龙
相传隋仁寿年间有毒龙居南五台山中之窟,化为羽人,入长安城内以药为饵毒害生灵。观音大士化作和尚,降服了毒龙。人们遂在此修建圣寿寺并建塔,纪念观音大士普救众生之恩。印光法师曾在此专修净土宗。现有大殿1座、唐槐两株。观音菩萨“以清净风,除其热恼,慈念所及,毒气潜消,龙获清凉,安居岩穴。”的大德,世代相传。

观音道场起源地
据史料记载,普陀山观音道场的真正确立,是与一个叫慧锷的日本和尚有关。公元863年,日本国遣唐僧慧锷在南五台山见到一尊观音像,心生喜爱,未征得寺僧同意,就肩扛观音圣像准备乘船回日本。当慧锷上船的时候,本来很轻的观音像突然重不可举,十几个人一齐用力才抬到船上。当船经过普陀山时,本来风平浪静的莲花洋突然涛怒风飞,海水中布满了铁莲花,船被钉住了 ,寸步难行。船上的人无不感到十分恐惧。晚上,慧锷梦到一个僧人模样的人对他说:“你只要把我安放在此山,我就让风送你回日本。”于是,慧锷和众人一起把观音像抬到了普陀山上的潮音洞旁边,被慧锷留在普陀山的观音像,因不肯去日本,就有了另外一个名字:不肯去观音。

民国四大高僧其中有三潜修南五台
虚云
翌年春抵西安,礼慈恩寺大雁塔、华严寺杜顺和尚塔、清凉国师塔,及兴国寺玄奘法师塔。然后入终南山,在南五台结茅修行。这时在南五台结茅的,还有觉朗、冶开、法忍、体安、法性诸师,虚云与诸师同参究,他自觉甚有饶益。在终南结茅两年余,他下山后,在西安附近,礼道宣祖师塔,礼鸠摩罗什道场,然后越秦岭,入子午谷,经汉中,入剑门到了四川。
印光
光绪七年(时二十一岁),他由西安到终南山,在南五台的莲花洞寺出家,道纯和尚为他剃度。据印光法师自己写给邵慧圆居士的信中说,他出家未及三个月,他的长兄曾找到寺中,假说母亲病重,要他回家看看。回家后就逼他换下僧装,不准他外出。后来他再度逃家,回到莲花洞寺,对他师父说∶“弟子在这里住不得了。”他师父给了他一块龙洋,让他离寺去行脚参访。
治开
大约在光绪十年(一八八四年)前後,他又行脚到终南山,结茅潜修。光绪年间,在终南山结茅潜修的出家人很多,如虚云老和尚、赤山老人法忍、月霞法师等都在终南山潜修过,但时间上都较冶开为晚。
冶开初到终南山时,他的茅蓬正当山隘。一日晚间,一头老虎逡巡于茅蓬之外,他结跏趺坐,一念不起,良久之後,老虎屏息贴耳而去。以後老虎常由茅蓬前经过,来去均轻啸三声,好像和他打招呼似的。
後来他迁到一处名叫「喇嘛洞」的山洞中居住。
来果
来果禅师,法名妙树,号净如,俗姓刘,湖北黄冈人。
来果禅师悟道后不久,即前往高旻寺,任班首之职,后潜至终南山湘子洞隐修。民国四年(1915),来果应高旻寺月祖老和尚之邀请,回到高旻寺,并接任原方丈明轩禅师之法席。
观音道场发源地 高僧寻访潜修地 佛牙舍利存放地
隐士圣地-空谷幽兰香
中国历史上的不少名人都曾做过“终南隐士”。相传西周的开国元勋姜子牙,入朝前就曾在终南山的磻溪谷中隐居,他用一个无钩之钓,引起周文王的注意,后以八十高龄出山,结束隐逸生涯,辅佐武王伐纣,建功立业,成为一代名相;秦末汉初,有东园公、夏黄公、绮里季、角里四位先生,年皆八旬有余,须眉全白,时称“四皓”,先隐居商山,后隐居终南,终成大业;“汉初三杰”的张良功成身退后“辟谷”于终南山南麓的紫柏山,得以善终;晋时的王嘉、隋唐五代的新罗人金可记、药王孙思邈、仙家钟离权、吕洞宾、刘海蟾以及金元时全真道创始人王重阳、明清时江本实等都曾隐居终南山。
终南山历史上高僧辈出,缁素云集,出现过智正、静渊、普安、静蔼、灵裕、虚云等多位高僧大德,然而终南山却始终不太被现代人所重视。美国著名汉学家比尔·波特的一部《空谷幽兰》,让更多的人知道了我们的终南山竟然还有着如此的魅力与价值,简直可与希腊的奥林匹斯山相媲美。

西林寺大茅棚-中兴净土宗发祥地
西林寺是终南山著名的佛教道场,在我国南方及东南亚一带知名度很高,高僧大师常集于此,近代名僧虚云大师于光绪十一年(1885)到大茅棚晤觉郎,冶开、法忍、体安、法性诸大师。1953年海灯法师曾来西林寺讲经。香港大德宝莲寺年愈80的圣一法师一行50人观光团,于1990年3月登上终南五台岱顶,并朝拜大茅棚。西林寺,现存大雄宝殿及佛殿6间,僧房两间,客房一间,厨房两间,住僧3人。大雄宝殿内供奉释迦牟尼、观音、势至三尊佛像,造型逼真,做工精美,小巧清理,寺东有西林罗汉洞(亦名金牛洞),内藏北魏石雕罗汉像七尊,还藏有弘教本缩印大藏经及丰富的历代版本经籍,可惜均毁于“文化大革命”。洞前石泉清冽,名曰楞严。寺东南崖下,西有觉郎禅师塔,四面六层,高约9米,东有终南沙门慧定禅师塔。清故园觉茅庵觉郎禅师塔名藏于寺内,并珍存有明正德四年所铸大铁香炉一只,唐代铁制护法神一尊,大茅棚自古以修禅清净、幽避,道风严谨讲究驰名海内外,觉郎、冶开、虚云、印光、来果、高鹤年、博雅等名僧高师曾先后来此弘法讲经,民国时期,挂单及常住僧人多时曾达五六十人,海内外朝拜者络绎不绝,如法如律佛七禅常年不断。民国30年(1941)兴慈法师住锡还曾传三坛大戒一次。

徐霞客第二高鹤年-《名山游访记》
高鹤年(1872—1962)近代佛教居士,佛教学者,旅行家。名恒松,江苏兴化人。行迹遍天涯,国内名山大川,无不涉足其间。居士行脚初,好禅修,曾于镇江金山寺、扬州高旻寺等处受棒喝,修定于终南山茅蓬。清光绪二十四年(1898)于普陀山会晤印光大师后,常相往来,遂宗净土。二十七年,印光大师约居士至普陀山,留谈5昼夜,深得法益。1912年于普陀携大师文稿数篇至沪,刊于《佛教丛报》。1914年,返终南山茅蓬过冬。翌年,于终南营建僧尼普同塔、念佛堂各二,并茅蓬数处。
世界隐士圣地
寿比南山
寿比南山是一个成语,意思是寿命像终南山那样长久。用于祝人长寿。寿比南山一词,出自《诗经*小雅*天保》
其文如下:“如月之恒,如日之升,如南山之寿,不骞不崩。如松柏之茂,无不尔或乘。”
其大意是:犹如上弦的月,好比初升的日。恰似南山之寿,不会崩塌陷落。犹如松柏枝叶,长青不衰。由此可见,“寿比南山”指的当是
西安城南之秦岭主脉终南山,亦称“周南山”
“中南山”或“太乙山”,
其素有“天下第一福地”之称。诗中的松柏,也演化成了“南山不老松!”
中国寿文化发祥地
诗经传颂-诗意之地
终南何有?有条有梅。君子至止,锦衣狐裘。颜如渥丹,其君也哉!
终南何有?有纪有堂。君子至止,黻衣绣裳。佩玉将将,寿考不忘!
秩秩斯干,幽幽南山。如竹苞矣,如松茂矣。
唐诗歌咏-抒怀之地
司空图《次韵和秀上人游南五台》
西上太白峰,夕阳穷登攀。
太白与我语,为我开天关。
愿乘冷风去,直出浮云间。
举手可近月,前行若无山。
一别武功去,何时复见还?
唐诗歌咏-抒怀之地
中华民国康有为一九二三年所作
登南五台宿圆光寺(四首)
(一)
万木苍崖落叶多, 四天门上壁嵯峨。
石盘磴道千余级, 紫竹深深鸾凤和。
(二)
绝顶双峰峭壁悬, 翠崖丹磴万松喧。
下面茅庵真面壁, 争先一觉法方圆。
(三)
终南绝顶圆光寺, 五顶群峦亦五台。
俯瞰汉城八川走, 背看秦岭万山堆。
(四)
月明太白连峰出, 云接昆仓太塞回。
最是雪峰峰顶白, 万松天籁跨鸾回。
唐-李世民
望终南山
重峦俯渭水,碧嶂插遥天。
出红扶岭日,入翠贮岩烟。
叠松朝若夜,复岫阙疑全。
对此恬千虑,无劳访九仙
李白《望终南山寄紫阁隐者》
重峦俯渭水,碧障插遥天。
出红扶岭日,入翠贮岩烟。
叠松朝若夜,复岫阙疑全。
对此恬千虑,无劳访九仙。
中国诗歌的发祥地
最富有诗味的名山